大家好,今天小编带来外交部中方应邀派高级别代表团出席朝鲜国庆75周年庆祝活动并访问朝鲜双方正在协商具体安排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
外交部中方应邀派高级别代表团出席朝鲜国庆75周年庆祝活动并访问朝鲜双方正在协商具体安排
9月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中方已经发布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将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应邀出席朝鲜国庆75周年庆祝活动并访问朝鲜的消息,发言人能否介绍对此访的期待和具体安排?
毛宁表示,中国和朝鲜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党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交往的传统,中方应邀派高级别代表团出席朝鲜国庆75周年庆祝活动并访问朝鲜,是中朝深厚友谊和中方对中朝关系高度重视的体现。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访问一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推动中朝关系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关于此访的具体安排,双方正在协商,我们会及时发布消息,请保持关注。”毛宁说。(澎湃新闻记者王露李晓萌)
朝韩高级别会谈被叫停了吗?
16日凌晨,朝鲜突然叫停原预计将于当天举行的朝韩高级别会谈。韩媒称,韩国政府对此难掩困惑。青瓦台则表示,正确认朝方所发通知的确切含义。
青瓦台核心人士当天在会见媒体时表示,对于凌晨发生的情况,青瓦台安保室有关人员和统一部、外交部、国防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了紧急通话和讨论。该人士称,现阶段首先要确认朝方的意思。
韩媒称,韩国政府对朝鲜的突然叫停难掩困惑。因为据韩国统一部有关人士透露,朝方在协商会谈日程过程中,完全没有显露出把联合演习当作问题的意思。特别是,此次联合演习11日已经开始。
报道说,韩统一部凌晨收到朝方“暂停会谈”的通知后,高级别会谈韩方首席代表、统一部部长赵明均等人就没有睡觉,开始讨论对策。统一部和国家情报院等有关部门对朝鲜突然宣布暂停会谈的背景进行分析,并整理立场。统一部有关人士称,政府的立场要等有关部门协商后再发布。
当地时间16日凌晨0时30分,朝鲜以朝韩高级别会谈朝方代表团团长、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委员长李善权的名义,向韩方发去通知表示,鉴于韩国与美国近日开展针对朝鲜的大规模联合军演等挑衅与对抗行为,朝鲜中止原本预计于16日举行的北南高级别会谈。
据韩媒透露,15日上午9时许,朝鲜通过板门店联络渠道向韩方提议“16日举行高级别会谈”,然而15个小时后,朝鲜单方面通知暂停会谈。当时距离原计划16日上午10时举行的高级别会谈不足10个小时。
16日凌晨3时左右,朝鲜通过朝中社发布公报公开暂停朝韩高级别会谈一事。朝鲜在公报中称,鉴于韩国与美国近日开展针对朝鲜的大规模联合军演等挑衅与对抗行为,朝鲜不得不中止原本预计于16日举行的北南高级别会谈,而与韩国一同造成了当前局面的美国也应对提上日程的朝美首脑会晤的命运三思。
公报说,韩美从11日开始在韩国全境开展了以对朝空中先发制人打击以及掌握制空权为目标的大规模联合空中战斗演习“2018最大雷电(Max Thunder)”。本次演习出动“B-52”战略轰炸机和“F-22猛禽”隐形战斗机等100余架各类战机,演习将持续至25日。
公报还表示,此次针对朝鲜的这一演习,是对板门店宣言的“***裸的挑战”,是与向好发展的朝鲜半岛形势背道而驰的“有意的军事挑衅”。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日内瓦会议上的十六国宣言
坚持有进有退、进退有据的停战谈判方针,迫使美方同意将撤军问题列入“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的谈判议程
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周恩来多次指示,在我方提出的谈判议程中,务必包括“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这一项。1951年7月13日,他在为毛泽东起草的致斯大林的电报中指出:“我们根据形势认为,‘三八线’及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均应坚持。”7月15日,他在为毛泽东起草的致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的电报中提出:“必须在对方同意将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列入议程的基础上,我方才能对其他议程再加斟酌。”
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我方代表团在谈判中始终坚持“会议既然有权讨论停战,也就有权讨论撤军”的主张。7月19日,交战双方代表团大会召开第7次会议,围绕撤军问题展开激烈交锋。我方首席代表南日将军反复说明,撤出外国军队是朝鲜和平的根本保证。他质问对方代表:既然我们双方同意在朝鲜实现停火与休战后不再发生敌对军事行动,那么还有什么比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更能保证朝鲜在停火与休战后不再发生敌对的军事行动呢?
美方首席代表乔埃却强词夺理地说:“我们来此仅是为了讨论与朝鲜有关的军事问题,你们所讨论的问题是政治性的,所以我们拒绝讨论它。”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和国防部长马歇尔先后发表声明,拒绝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显然,美国政府是出于不愿放弃侵略亚洲的政治和军事需要。谈判陷入僵局。这时,周恩来指导我方代表团采取变通办法,“将从朝鲜撤军问题保留到停战后去讨论”,明确指示我方代表团:“我们愿同意不将讨论撤退外国军队问题列入此次会议的议程之内,但我们提议在已协议的四项议程之外,加入第五项――‘其他有关停战的问题’。这项议程的提出,为的是前四项议题都进行完毕并达成具体协议后,我们将在进行第五项议题时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实施后一定期限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代表会议,协商从朝鲜分期撤退一切外国军队的问题。”
7月25日,中、朝代表团提出了第五项议程的内容。对方代表团再也没有理由反对,只得表示同意。7月26日,朝鲜停战的议程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其中包括撤军问题的第五项议程:“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
由于美方反对,朝鲜停战谈判没有讨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的问题。但是,在周恩来指导下,中、朝代表团围绕“撤退一切外国军队问题”,同美方代表团展开了一场有进有退、进退有据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美方同意在停战后召开高一级政治会议,讨论撤军问题,而且这项协议被纳入朝鲜停战协定的第60款。这项协议的达成,为后来召开日内瓦会议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而继续开展的外交斗争提供了法理依据。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我方力促召开高一级政治会议,讨论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问题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为落实朝鲜停战协定第60款的规定,周恩来在停战协议签字后就开始为准备研究召开高一级政治会议而操劳:同外交部领导人研究起草《政治会议问题的意见》;会见苏联、印度、瑞典驻华大使,请他们将《意见》稿转交本国政府,征询意见;复电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要求联大废除非法通过的违反朝鲜停战协定第60款规定的非法决议等。
在中、朝方面的努力下,美方终于接受中、朝建议,于1953年10月26日在板门店举行关于政治会议的会谈。但是,美方毫无会谈诚意,对会议议程和政治会议的成员、地点、时间等问题无理取闹,拖延会议达30天。为争取早日召开政治会议,中、朝方面对会议成员、地点、时间、议程、行政和经费等问题准备提出建议。11月28日晚,周恩来到毛泽东处开会,讨论这个建议。30日,我方代表提出这项全面建议。
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挠、破坏,关于召开政治会议的板门店会谈毫无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积极促成四国外长会议的召开。早在1953年9月28日,苏联政府就曾照会美、英、 法三国政府,提议召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的五国处长会议,讨论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10月8日,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赞成苏联提议。
在苏联政府努力下,1954年2月18日,四国外长在柏林会议上达成协议:“建议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美国、法国、联合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及其他武装部队参加朝鲜战争并愿意参加会议的国家的代表,于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解决朝鲜问题。”
对此,周恩来作出积极反应。2月27日,他在会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时说:“四大国召开的柏林会议不能算是完全满意的,因为欧洲的重大问题没有取得协议;由五大国会议来审查和缓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的事情,也没有取得协议。但柏林会议的一点收获,就是要举行日内瓦会议,从远东的具体问题来解决一些国际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远东的和平问题。这就是一个成就。还有,用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国际***的原则也被推进了一步……中国人民是支持这个会议的。它可以推进国际和平,首先是朝鲜和越南的和平。”
根据四国外长会议,2月26日,苏联政府来电邀请中国政府派出全权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3月3日,中国政府答复苏联政府,接受邀请,“同意派出全权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精心部署,认真做好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
日内瓦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也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具有处理外交事务卓越才智和丰富经验的周恩来对此次会议相当重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认真做好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分析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研究制定出席会议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
为主持起草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各项文件,周恩来阅读了大量有关会议内容的函电、资料等,并约请外交部和其他方面有关人员讨论,深入分析研究会议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作出判断,提出对策。在此基础上,1954年2月底3月初,他主持起草了《关于日内瓦会议的估计及其准备工作的初步意见》等各项文件。
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恢复印度支那问题。在《初步意见》中,周恩来分析当时局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我方应紧紧掌握和平统一、民族独立和自由选举的口号,以及对李承晚的武力统一和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人民在没有任何自由下的所谓选举”。同时,他对这种对策能否实现也指出:“显然都不可能为对方所接受。争到最后,我们应在承认维持南北朝鲜现状,分期撤退外国军队和恢复南北朝鲜交通贸易等问题上谋求解决办法,以建立初步的和平局面。”周恩来对日内瓦会议结局的分析和估计,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富有远见的。
1954年3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原则批准了周恩来提出的这个《初步意见》。
第二,精心组成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代表团。
对于组成出席会议的代表团成员,周恩来强调:(一)根据新中国首次出席大型国际会议的需要,务必配备强有力的成员组成的代表团,展示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的形象。(二)借出席会议的机会,培养、锻炼我国的外交队伍和外交人才。对于出席这次会议的主要人选和助手的人选,周恩来指示外交部李克农副部长组织相关人员先行讨论。
李克农遵嘱提出代表团组成人员建议名单:周恩来任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和外交部另一位副部长任代表,王炳南任秘书长。李克农的建议名单被采纳。4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为代表。王炳南为秘书长,雷任民、乔冠华、黄华、雷英夫为顾问。此外,各组组长和工作人员为陈家康、柯柏年、宦乡、龚澎、吴冷西、熊向晖、章文晋、浦寿昌、陈浩等。
第三,加强会前的外交活动,做好国际协调和国际宣传工作。
3月2日,周恩来致电金日成,派乔冠华、黄华前去向金日成汇报有关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准备工作情况,并且提出,如同意,即请南日前来北京共同商量会议的准备工作。南日抵达北京后,周恩来于3月6日、10日两次同他商谈中、朝双方出席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的准备工作。
4月1日,周恩来飞赴莫斯科,出席苏联、中国、朝鲜、越南四国领导人参加的日内瓦会议预备会议,磋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政策和谈判方案等问题,并预测会议的进展和可能取得的成果。会谈中,中、苏双方相互通报了有关日内瓦会议各自的打算和设想。会议一致认为,在当时国际条件下出席这样的会议,只能边走边看,随机应变,寻找对策。周恩来说:中国对会议既不抱过高的奢望,但也要力争取得某种成果。
针对“英、美都认为,朝鲜统一问题在日内瓦会议上是不能解决的,也不能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等传闻,4月19日,周恩来在出发赴日内瓦的前一天,接见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日内瓦会议即将出现的问题,作出了预测和判断:“日内瓦会议是不应该让它失败的,但是美国显然要阻挠日内瓦会议达成任何协议,特别是要威胁法国,使它不能就印度支那问题达成协议。朝鲜既然停战了应该进一步巩固朝鲜的和平,撤退一切外国军队,用和平的方法使朝鲜得以统一……但是在朝鲜问题上,美国要造成一种僵局……以便继续***、武装日本和维持远东的紧张局势。”
第四,周到、细致地做好技术性准备工作。
出席复杂的多边国际会议,对新中国外交工作是很好的锻炼和考验。对出席日内瓦会议的准备工作,周恩来不仅从宏观上着眼,做好制定出席会议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而且从微观上着手,周到、细致地做好技术性准备工作。他多次指导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模拟演练、组织翻译进行练兵、收集和研究与会议有关的文献、资料等。
在1954年4月20日中国代表团启程前夕,周恩来召开代表团全体成员会议。他在会上说:“尽管我们过去在国内谈判有经验,跟美国吵架有经验,但那是野台子戏,那是无法无天,什么也不怕,闹翻了也就那么回事,当然,我们谈判还不是为了闹翻。就是说,那时我们进行谈判的范围小,有什么就谈什么。中国是一个大国,到日内瓦是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了,我们是登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
为力主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同美国代表开展了一场面对面的激烈论战
1954年4月26日,举世关注的日内瓦会议开幕,第一项议题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朝鲜、大韩民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希腊、卢森堡、荷兰、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土耳其等19国的代表。会议在泰国首席代表旺亲王、苏联首席代表莫洛托夫和英国首席代表艾登轮流主持下进行。
4月27日,朝鲜外务相南日提出实现朝鲜和平统一的三点方案:一、举行国民议会的全朝鲜选举,以组成朝鲜统一政府;二、一切外国武装力量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三、对维护远东和平具有最大关心的相应国家保证朝鲜的和平发展,并为朝鲜的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南朝鲜外务部长官卞荣泰却提出一个要按照南朝鲜宪法,由联合国监督在全朝鲜进行选举,组成朝鲜统一政府的方案。
4月28日,会议继续讨论朝鲜问题,周恩来和美国首席代表杜勒斯(后来美国将首席代表换为史密斯)在会上首次交锋。杜勒斯在会上提出实现所谓“联合国统一朝鲜”的决议案,企图使美国驻军南朝鲜合法化并进而占领全朝鲜。杜勒斯还断然拒绝美国从朝鲜撤军,却要求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出朝鲜。
听了杜勒斯的发言,周恩来对原来准备的讲稿作了必要的调整,即席增加了一段话。他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对亚洲问题,特别是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原则立场,完全支持南日提出的公平合理的三点方案,谴责美国政府在亚洲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周恩来指出:南日的建议是完全公平合理的,“我们希望会议的参加者郑重地考虑这一建议,使这一建议成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的基础”。他还强调:朝鲜战争是美国侵略朝鲜,干涉朝鲜内政。美国还同时侵略了台湾,美国是真正的侵略者。
周恩来的发言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报刊在重要位置刊登了他的发言。杜勒斯对周恩来的发言感到“真使人头痛”。他在向国内电告会议情况时说:“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词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新闻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
朝鲜问题讨论了3天后,陷入“僵局”。4月28日,周恩来在致毛泽东、刘少奇并报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说:“根据3天会场情况看来,朝鲜问题的讨论形成敷衍局面,因为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又不便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朝鲜问题之所以出现“僵局”或“敷衍局面”,根本原因就是“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
尽管朝鲜问题的解决已不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周恩来仍然在不懈努力。5月3日,他在会上发言批驳美国操纵联合国实施侵略的种种罪行,指出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已“丧失了处理朝鲜问题和其他亚洲问题的道义力量,已无能处理朝鲜问题”。5月22日,他在全体会上,就南日4月27日的方案提出补充建议:“为了协助朝鲜委员会根据全朝鲜选举法,在排除外国干涉的自由条件下举行全朝鲜选举,成立中立国监察委员会,对全朝鲜选举进行监察。”这个补充建议是公平合理的,但仍被美国断然拒绝。
针对这种情况,中、苏、朝三国代表商定变换斗争策略。5月30日,周恩来在与莫洛托夫商谈时提出:采用开小会的方式,只谈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基本原则,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以便达成几条协议,使对方很难完全拒绝,如对方完全拒绝,则对方显然理亏。莫洛托夫表示基本同意。随后,南日表示同意。接着,中、苏、朝三国代表拟定了《日内瓦与会各国对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草案)》。
6月5日,南日在讨论朝鲜的全体会议上发言提出,希望与会各国能以朝鲜代表团4月27日的建议和中国代表团5月22日的补充建议为基础达成协议。
接着,周恩来发言进一步指出:虽然与会各国的分歧依然存在,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共同基础是可以找到的,因为在会上没有人反对朝鲜的和平应该巩固,从朝鲜定期撤出一切外国武装力量,也只有少数代表在原则上表示不同意见。与会各国应该在已有的共同基础上,努力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
莫洛托夫随即综合会议开幕以来各国代表所提意见的共同点,提出关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五点建议。周恩来在全体会议上发言,完全支持莫洛托夫的五点建议。但是,由于美、韩两国代表的阻挠,仍然没能达成协议。
尽管中、苏、朝代表团作了各种努力,但因美国代表团执意反对,日内瓦会议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没能达成协议
针对美国在会外散布6月15日大会将结束对朝鲜问题讨论一事,6月14日,中、苏、朝三国代表商量对策,一致认为:我方现已不可能在会上从容地提出原定的第二方案和补充建议,必须在最后一次会议上把全部牌都打出来,即使不能挽救会议于马上破裂,亦足以使对方处于不利地位。我方建议案提得愈低,就使对方愈被动,使对方破裂愈困难愈无理由,并使对方对破裂负更大的责任。同时还商定了我方三国代表在15 日会上的行动方案。
6月15日,日内瓦会议举行朝鲜问题的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已举行过15次全体会议,但美国从没提过一项积极性建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由英国首席代表艾登主持。
南日首先发言说:如果会议不能在通过自由选举实现朝鲜统一的问题上取得谅解,那么我们也应当在其他一些问题上,首先在维持朝鲜和平问题上取得谅解。接着,南日提出保证朝鲜和平状态的六点建议。
周恩来随即发言,完全支持南日的六点建议。他说:我们认为南日外务相的六点建议提供了保证朝鲜和平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没有理由不在南日外务相提出的六点建议的基础上达成适当协议。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建议本会议召开中、苏、英、美、法、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七国参加的限制性会议,讨论巩固朝鲜和平的有关措施。我们希望与各国代表对于这个建议予以郑重的考虑。
莫洛托夫接着发言,主张与会各国发表共同宣言:“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各国业已同意:在等待朝鲜问题在建立统一、独立、民主国家的基础上最后解决期间,不得采取任何可能足以对维持朝鲜和平构成威胁的行动。”
中、苏、朝三国首席代表的发言,打乱了美国代表准备在会上宣读《十六国宣言》的部署。会议主持人艾登宣布休会40分钟,美国等16国代表紧急磋商。复会后,会上争论更趋激烈。接替杜勒斯担任美国代表的史密斯发言,一口回绝了中、苏、朝三国提出的全部建议。泰国代表则宣读了《十六国宣言》,企图强行结束对朝鲜问题的讨论。
为了挽救会议的失败,周恩来发言指出:《十六国宣言》是断然表示要停止我们的会议,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极大的遗憾。情况虽然如此,我们仍然有义务对和平解决朝鲜问题达成某种协议。于是,他提出我方建议的协议草案:“日内瓦会议与会国家达成协议,它们将继续努力,以期在建立统一、独立和民主的朝鲜国家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关于恢复适当谈判的时间和地点问题,将由有关国家另行商定。”周恩来接着强调指出:“如果这样一个建议都被‘联合国军’有关国家所拒绝,那么,这种拒绝协商和和解的精神,将为国际会议留下一个极其不良的影响。”
至此,会场气氛达到白热化程度,几个国家代表开展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比利时代表斯巴克提出:莫洛托夫和周恩来的建议与《十六国宣言》并不矛盾。我们不同意,只是因为它们的精神已被包括在朝鲜协定《十六国宣言》中了。对此,周恩来反驳说:“斯巴克的说法没有根据。朝鲜停战协定并没有如我们建议的规定。中国代表团带着协商和和解的精神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国际会议,如果我们今天提出的最后一个建议都被拒绝,我们将不能不表示遗憾。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将对这一事实做出判断。
紧接着,斯巴克解释说:我说的是周恩来的建议与我们起草《十六国宣言》的精神是一致的,说到头我毫不反对周恩来建议的精神。针对斯巴克的说法,周恩来继续批驳说:如果说《十六国宣言》与中国代表团的建议有着共同的愿望,那么,《十六国宣言》只是一方面的宣言,而日内瓦会议却有19个国家参加。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作共同协议的形式来表达这一共同愿望呢?难道我们来参加这个会议却连这一点和解的精神都没有吗?我必须说,我是在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中学到了这条经验。
周恩来这番通情达理的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斯巴克也不得不表示:为了消除怀疑,我本身赞成以同意票决定我们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的建议。
接着,莫洛托夫提出:我愿无保留地支持刚刚得到比利时代表赞成的中国代表团的建议。
这时,大会主席艾登总结说:我们面前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所提出的建议,如果我的了解是正确的话,比利时代表认为这个建议表达了本会议工作的精神。如果大家同意,我可否认为,这个声明已为会议接受?
艾登的话音刚落,美国首席代表史密斯站起来说:我不懂中国建议的范围和实质。因此,在请示我的政府以前,我不准备表示意见,也不准备参加刚才有人建议通过的决议。艾登接着说:我们现在不能在任何一个文件上达成协议。我想建议会议,同意只是把这些发言记录下来,作为会议记录的一部分。
对于美国代表无理阻挠会议达成协议的行为,周恩来在最后一次发言时不无遗憾地说:我对比利时外交大臣所表现的和解精神感到满意。会议主席的态度也值得提及,然而我必须同时指出,美国代表立刻表示反对并进行阻挠,这就使我们大家都了解到美国代表如何阻挠日内瓦会议,并且阻止达成即使是最低限度的、最具有和解性的建议。我要求把我刚才的发言载入会议记录。
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的最后一次全体会议,紧张地持续了5个半小时。在会议主席艾登宣布将在这次会议上的所有发言都载入会议记录后,终于闭幕。
在日内瓦会议上,显示了新中国的外交力量,展现了周恩来和平使者的外交风采
因为美国政府的反对和阻挠,历时51天的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以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而结束。尽管如此,会议还是有收获的。正像周恩来1954年7月8日在全国政协一届常委会第57次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在朝鲜问题上,虽然没有达成协议,但在这个问题上是有收获的,即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证明了苏联、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在寻求用协商方式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是用各种建议求得达成协议,达成朝鲜的民主、统一、民族独立……朝鲜问题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问题已看得很清楚,再打起来的可能性是很小了。”
在日内瓦会议上,朝鲜问题之所以没有达成协议,关键是美国政府根本不想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因此根本不想通过政治会议来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所以,朝鲜问题遂成为一桩长期悬而未决的公案,直至如今还严重影响朝鲜半岛的局势。可以说,日内瓦会议关于朝鲜问题的讨论,彻底暴露了美国政府奉行霸权主义的顽固立场。
同时,在日内瓦会议上,展现了新中国的外交力量,也显示了周恩来的和平使者的外交风采,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周恩来在会议期间表现出来的伟大政治家、外交家的气质和风度、求同存异的精神和胆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作风、以及灵活敏锐的策略和才干,给与会各国代表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受到许多人交口称赞:
――莫洛托夫拍着周恩来的肩膀说:“太妙了,太妙了!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朝鲜代表感慨地说:“苏联人将外交变成科学,而中国人使外交成为艺术。”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说:“我一生稿外交工作,还没遇到一个像周恩来这样的杰出外交家。”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不得不佩服说:“周恩来是当今世界最能干的外交家。”
朝鲜发射卫星,各国为什么那么紧张?又不是发射导弹
本来任何国家都可以发卫星,但是朝鲜因为坚持发展核武器受到联合国制裁,除非朝鲜回归《核不扩散条约》否则制裁很难解除。联合国安理会2009年07月12日通过决议,对朝鲜5月25日进行的核试验表示严厉谴责,并要求朝鲜今后不再进行核试验或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进行任何发射行动。 联合国安理会朝鲜制裁委员会16日公布了针对朝鲜的具体制裁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冻结5家朝鲜实体的资产;冻结5位朝鲜官员的资产并禁止其出国旅行;禁止世界各国为朝鲜提供可能会被用于制造弹道导弹的两种关键原材料。
1968年1月,朝鲜派31名武装特工潜入汉城(今首尔),直至青瓦台总统府前企图刺杀朴正熙。因被识破,28名特工被击毙,1名被俘,2名逃跑。1972年5月 韩国中央情报部部长李厚洛访问平壤,与朝鲜劳动党中央组织指导部部长金英柱举行会谈。7月4日,朝韩双方发表《北南联合声明》,确认了祖国统一的三项原则。上世纪70年代,朝韩关系已呈“破冰”迹象,但朝鲜接二连三的刺杀和爆炸袭击,使得朝鲜半岛阴云密布、杀气不散。1974年8月15日,韩国举行光复节庆祝大会,总统朴正熙进行演讲时,侨居日本的韩国人文世光冲上前向主席台开枪,没有击中朴正熙,却打死了***陆英修,混战中,有一个合唱团的女生被流弹击中身亡。刺客被抓住,经审问供称是受朝鲜指派,后被处以绞刑。1983年,韩国总统全斗焕在仰光遭到事先布置的***袭击,侥幸躲过一劫。而1987年韩国858次班机爆炸事件最为触目惊心,机上一百多人无一生还。2008年7月,一名韩国女游客在朝鲜金刚山因误入旅游区附近军事禁区被朝鲜哨兵开枪打死。在经历“天安”号警戒舰爆炸沉没和延坪岛交火事件之后,朝韩关系已降至2000年朝韩首脑会晤以来的最低点。尽管韩国总统李明博在今年的新年演说中表示韩朝改善关系的“机会之窗”仍然敞开,但朝鲜国防委员会和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表示,朝鲜将永远不再与李明博政府打交道。[9]2011年5月25日,朝鲜祖国和平统一委员会发言人在平壤发表讲话,宣布对韩国的八项措施,称将从现在开始全面冻结朝韩关系,废除朝韩互不侵犯协议,全面停止朝韩合作。
根据有关证据在1991年5月初认定朝鲜***日本人的案件共有8起11人。2002年9月19日傍晚,小泉政府正式向被害者家属宣布了8个死亡者名单。日朝会议时,朝鲜政府解释,这8个人的死因为“病死”、“灾害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确立的?
1947年和1949年,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长期压迫的印度、中国人民通过斗争相继取得独立和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1953年9、10月间,中、印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两国政府代表于12月就解决中国***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在北京谈判。
12月31日,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周总理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一天一天地会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是从新中国建国时确立的,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赖嘉文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经过4个月的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签订《中印关于中国***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及交通协定》。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前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
同年6月,周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回国途中访问了印度、缅甸。6月24日至28日,周总理应印度总理尼赫鲁的邀请访问印度。其间和尼赫鲁总理进行了6次正式会谈。会谈中周总理提出:“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欣然赞同。
6月28日,中印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时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
紧接着,周总理应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于6月28日至29日访问缅甸。会谈时,周总理对吴努说:“世界上的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只要以五项原则来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是可以和平相处的。”“新中国的政策是和平政策,我们愿意按照五项原则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何况缅甸和中国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国家。”周总理建议就此发表一个声明,吴努深表赞同。6月29日,《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发表。宣布五项原则“也应该是指导中国和缅甸之间关系的原则”,“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印、中缅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立即受到国际舆论的重视和赞扬,得到许多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支持和赞同。
倪志亮多大了
倪志亮
倪志亮(1900-1965),北京市人,毕业于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高级将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中文名:倪志亮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65年12月15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荣获一级八一勋章
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代表作品:《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
军衔:中将
生平概况
倪志亮,一九二五年入黄埔军校学习。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广州起义时被起义部队开释,遂参加了起义作战。一九二八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北红军游击队队长,游击支队支队长,红一军第一师三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兼红军大学校长,右路纵队司令员,红四方面军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步兵学校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晋冀豫军区司令员,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军委四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军区、嫩江军区、嫩南军区司令员,西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武汉警备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中国人民***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大事年表
1900年生,北京人。读私塾4年,15岁高小毕业后做杂货店学徒。1917年春入皖系军队当兵,任过班长、排长。
1924年春入陕军第一混成旅炮兵营当文书。
1925年秋考上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接受革命教育。
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被逮捕拘禁。广州起义时被起义部队开释,遂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因病掉队。3月去豫东南的新蔡县,参加党的秘密工作。5月任中共新蔡县工委干事。10月组织鄂东北红军游击队,任队长。
1929年2月任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三大队大队长。
1930年4月任红一军第三十一师第三大队大队长。6月至7月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三支队支队长。同年8月至1931年1月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
1931年1月至10月任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团长。10月至11月任红四军第十师师长。11月至12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
1932年7月至1933年6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师长。
1933年7月至1934年12月兼任红四方面军彭杨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33年7月至1935年3月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司令部参谋长。参与指挥红四方面军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和各次反“围剿”作战。
1935年4月参加长征。同月至11月任红四方面军司令部参谋长兼红军大学校长。同年9月至1936年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长。
1935年11月至1936年1月任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1936年3月至7月兼任金川军区司令员。9月至10月任红四方面军步兵学校校长。到陕北后与抗日红军大学合并。
1937年1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兼第一科第二队队长。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至1938年12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
1938年2月负责组建晋冀豫军区。3月至8月任中共冀豫晋省委员会委员,5月至8月任省委军事部部长。4月起兼任晋冀豫军区司令员。
1938年8月至1940年1月任中共晋冀豫区委委员、军事部部长。
1939年秋任晋冀豫军区司令员。后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
1941年6月调任中共中央军委第四局副局长。1942年2月调中央党校学习,任第二大队大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与徐向前合写《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一文。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华中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七大结束后准备赴华中前线。8月中旬日本投降,遂转赴东北。
1945年10月至1946年1月任辽北军区司令员。
1945年12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委员。
1946年12月至1947年5月任常务委员。
1946年1月至3月任吉江军区司令员。3月至5月任西满军区所辖嫩南军区司令员。4月参加解放齐齐哈尔战斗。同年5月至1947年1月任嫩江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
1946年7月至1947年1月任中共嫩江省委常务委员。
1947年2月至8月任西满军区副司令员。4月至8月任东北军事政治大学西满分校副校长。同年11月至1949年7月调任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主持日常工作。
1949年5月至8月任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5月至7月任武汉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同年7月至1950年8月任司令员。
1949年8月至9月任华中军事政治大学副校长。12月学校改为中南军事政治大学,仍任副校长。
1950年3月至1953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50年7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起到军事联络员的作用,受到朝鲜人民和金日成首相的赞扬,被授予一级国旗勋章。1952年2月奉调回国。9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后勤学院副教育长;
1955年10月至1958年11月任院党委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8月至1958年11月任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65年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建立外交关系
担当首任驻朝鲜大使
1949年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同友好邻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1月,朝鲜驻华大使李周渊到北京赴任。而中国驻朝大使人选仍然在酝酿之中。此时,正有军队系统的倪志亮等10位兵团级高级将领被抽调到外交部工作,准备作为出任驻外使节的主要人选,在北京接受外交培训。
倪志亮是中国人民***的著名将领。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黄埔军校时期,他就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广州起义。红军时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晋冀豫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期间,任辽北军区及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等等。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倪志亮在战争年代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指挥作战有方,屡立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解放后,倪志亮又担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武汉警备区副司令员,继续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军政人才而努力。1950年初,正当倪志亮努力抓教学工作时,中央来了调令,要他去北京做外交工作。刚接到调令时,倪志亮有点犯难。一是对外交工作相当陌生,二是担任军政大学的主要领导工作已有两年,比较熟悉,抓起来得心应手,也想再干出一点新成绩来。但是,作为一名大革命时期就入党的老同志,倪志亮还是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快交代了军政大学的工作,从武汉启程前往北京,到外交部报到,一见面,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就问比自己小两岁的倪志亮:“你是位老同志,对于这次工作调动,有什么意见?”倪志亮的回答几乎与其他从部队抽调来的高级将领如出一辙:“坚决服从命令。不过,我对外交一窍不通。”总理也还是那句话:“可以边干边学嘛!”经过三四个月时间的培训,倪志亮由对外文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粗知外交礼节的新中国首批驻外使节之一。
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半年多,与世界各同的认知还有一个过程,但仍有十来个国家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周恩来经过慎重考虑,最后选定倪志亮担任驻朝鲜大使。因为朝鲜是中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国共产党与朝鲜劳动党是关系密切的无产阶级政党,另外,朝鲜南北双方因为党派不同,政见也就不同,矛盾很深,所以,选好驻朝大使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自从被指定为驻朝鲜大使以后,倪志亮就认真研究和关注起中国东北部的这个友好邻邦了。当时,朝鲜半岛的局势很紧张。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嘱咐倪志亮要多关心朝鲜时局的变化。这时,由于战争年代的战伤和哮喘病复发,倪志亮不得不停止在北京外交学习班的学习。经周总理批准,倪志亮回到武汉休养,准备康复后赴朝鲜正式上任。回到武汉后,倪志亮边休养,边看书了解朝鲜向北双方的矛盾,边关注朝鲜北南双方的时局变化。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早晨,朝鲜南北双方的内战终于爆发。朝鲜战争成了眼前世界上最大的热点,作为友好邻邦,中国不能坐视不管,于情于理都要支持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在具体行动上,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以示支持。但是,大使倪志亮仍在病中,外交部部长周恩来立即考虑应派临时代办入驻朝鲜。这时,聂荣臻代总参谋长向周恩来推荐了一个合适人选,他就是准备到驻东德使团工作的柴军武公使。柴军武也即后来在中国外交界很有名气的柴成文。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朝鲜人民军攻占汉城1950年6月30日,周恩来紧急召见柴军武。周恩来说:“不要你去柏林了,聂老总建议你去平壤”,“朝鲜打起来子”,“我们需要派人同金日成保持联系,倪志亮大使还在武汉养病,一时去不了,现在要你带几个军事干部先去”。柴军武二话没说,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于是,柴军武以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的身份,率领两名参赞、一名一等秘书、一名武官、两名副武官先期到达平壤,正式建馆办公。一份“汇报提纲”关于朝鲜战局的第一手资料。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7月,倪志亮被正式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使。出国前,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做了指示:我们是大国,首先应注意团结驻在国;应注意重大的问题,少管日常琐事。倪志亮听了,决心不辜负重托,当好参谋。外交部领导在业务方面对他做了具体指示。
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给美国及其所纠集的其他国家的侵朝军队披上“联合国军”的外衣,8日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进一步扩大侵朝战争。这叫,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作出一个决策,调几个军到东北,摆在鸭绿江边,加强东北边防。8月1日,倪志亮赴任途中,在东北边境城市安东,也就是现丹东市,稍事停留,受到了安东军区司令员胡奇才的热情欢迎和接待。8月12日,倪志亮抵达平壤。次日,倪志亮正式向金日成首相呈递了国书。这时,朝鲜人民军进展顺利,捷报频传。美军正暗中策划在仁川登陆,企图一举切断朝鲜人民军的退路,进而占领朝鲜全境。8月18日,毛泽东致电高岗,要边防军务必在9月30日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周恩来还以外交部长的身份,要求驻朝大使倪志亮注意观察朝鲜战局的最新动向,有了情况随时报告。
9月2日,倪志亮和柴军武商定了一份“汇报提纲”,详细阐明了朝鲜战场的态势和朝鲜后方的主要情况。然后派柴军武迅速赶回国内,向总参谋部和外交部汇报。此时,正是朝鲜釜山前线战局僵持的阶段,也是美军秘密准备仁川登陆的前夕。柴军武向聂荣臻作汇报时,特别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美军正在积极准备反攻,很可能会在北朝鲜人民军的侧后实施登陆作战,而地点很可能在仁川。柴军武对这个判断的理由是:仁川是汉城的门户,占领仁川可以直捣汉城,可以一举切断人民军的后勤补给线,同时又可以和釜山防御圈里的美军相互呼应。事后证明,倪志亮和柴军武的判断是准确的。另外,情报显示,美军最近在仁川沿海的活动十分频繁。聂荣臻当天将这个汇报提纲呈送毛泽东,毛泽东阅后当即批示:“周阅后,刘、朱、任阅,退聂。请周约柴军武一谈,指示任务和方法。第十三兵团同柴去的军事人员是否要来京与柴一道面授机宜,请周酌定。”这个汇报提纲是当时中国掌握的关于朝鲜战局的第一手资料。周总理:听完汇报后让把“汇报提纲”留下。柴军武走后,周总理把“汇报提纲”仔细阅读了一遍,感觉到倪志亮汇报的情况很重要,遂立即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这份提纲后来为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主力被截断在“三八线”以南,遭到敌人南北夹击,损失惨重。9月18日,倪志亮发回电报,报告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谈最近朝鲜战况升准备长期作战的情况。19日,周恩来复电倪志亮,要他向金日成转告中共中央对朝鲜战局的意见。毛泽东审阅并修改了这个电报。电报认为金日成的长期作战思想是正确的。估计敌人在仁川方面尚有增兵可能,其门的在于向东延伸占领,切断朝鲜南北交通,并向三八线进逼。而人民军必须力争保住二八线以北,进行持久战方有可能。人民军主力似宜集结机动,寻敌弱点,分割歼灭敌人。在持久战的原则下,必须充分地估计到困难方面。敌人要求速决,害怕持久,而人民军则速决既不可能,惟有以持久战争取得胜利。9月20日,倪志亮收到周恩来的来电,阅后立即驱车前往朝鲜首相府,把周总理的电报面呈金日成首相。金日成看完电报,对倪志亮说:“非常感谢周总理良好的建议。尤其是持久战这一说法,是我们中朝军队过去取得胜利的法宝。看来,这次我们又要用上了。”倪志亮点头称是。不久,金日成又专门给周恩来回电,同意中国同志的建议。金日成高兴地握着倪志亮的手,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
10月1日,麦克阿瑟命令南朝鲜伪军先越过“三八线”,朝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朝鲜人民军的力量,已不可能将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赶出朝鲜,而且也难以在“三八线”组织有效的防御。10月1日深夜,金日成首相紧急召见倪志亮大使,希望中国尽快出兵,支援朝鲜作战。倪志亮大使即将金日成首相的意见报告国内。与此同时,金日成和外相朴宪永联名给毛泽东的信抵达北京。他们请求毛泽东、周恩来派中国军队赴朝参战。10月2日凌晨2时,毛泽东立即打电话给邓华,令边防军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毛泽东还在周恩来给倪志亮的电报稿中加写了一段话,要他转告金日成:“尽可能将被敌切断的军队分路北撤外,凡无法撤退的军队应在原地坚持打游击,切勿恐慌动摇,如此就有希望,就会胜利。”10月3日,金日成首相再次紧急召见倪志亮大使,希望中国尽快出兵,支援朝鲜作战。倪志亮大使也立即将金日成首相的意见报告国内。10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由彭德怀率志愿军入朝作战。10月8日,毛泽东主席正式以特急电报的形式发出命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与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同一天,毛泽东还亲自起草了发给倪志亮大使转金日成关于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的特急电报。10月8日当天深夜,倪志亮偕参赞柴军武驱车前往设在牡丹峰的金日成首相办公地点。倪志亮大使向金日成首相转达了北京的来电,金首相高兴地站了起来,笑着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接着,他又说:“请你向毛主席、向中共中央转达我及朝鲜党和人民的衷心感谢。”金日成拉着倪志亮大使的手,柴军武跟在后面,三人一起走到大厅。金日成顺手从简易的厅桌上拿起一瓶酒,斟了三杯,说:“来,干一杯!为中国军队旗开得胜。”倪大使也激动地说:“过去我们并肩作战,打败了一个日本帝国主义。现在让我们并肩战斗,再打败一个美帝国主义。为夺取新的胜利而干杯!”其间,金日成一再对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表示深深的感谢,并称赞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将永垂青史。最后,金日成还向倪志亮提及了关于中国驻朝大使馆安全撤退的问题。倪志亮表示听从金首相的安排。10月9日,朝鲜政府决定江界为临时首都,机关、学校、团体一律撤退,并通知各外交使闭撤至满浦。撤退工作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有炮火袭击;既要争取时间,又要协调与左邻右舍的关系。为使撤退工作及时、安全、有秩序地进行,倪大使向金首相汇报,决定把使馆工作人员分为三部分:倪志亮、柴军武带电台和少数工作人员按指定地点撤往熙川;参赞薛宗华、二等秘书刘白文带领必要工作人虽先到新义州,必要时过江往安东,经集安转到朝鲜北部城市满浦;其他人员由一等秘书张恒业、武官朱光带领暂回北京。
中国驻朝使馆具体进行撤退工作时,倪志亮抱病组织指挥,亲自选择撤退路线,详细了解行动的每一个细节,连使馆人员的食宿,车辆的调配他都亲自安排。那一段时间,他经常连续工作,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很平常的事。沿清川江东岸直去熙川的公路被敌机炸得不成样子。倪志亮决定绕道越过清川江,沿江的西岸向熙川方向前进。经过六个小时的颠簸,才来到熙川南面的一个村庄住下。由于连日来工作繁忙、劳累,加上一路颠簸,倪志亮哮喘病复发,使馆的工作人员硬逼着他躺在炕上休息。第二天,敌机飞来轰炸,投下的一颗***落在院子里,将坐在门槛上看护倪大使的警卫员炸伤,倪志亮也受了伤。10月15日凌晨1时,毛泽东以周恩来的名义起草了一份电报,要倪志亮大使转交金日成,让朝方派一位同志到安东来接引彭德怀同志和金日成同志会面。
不久,倪志亮因劳累过度,伤势加重了。柴军武向外交部反映了情况。周恩来考虑到倪志亮大使的病情和伤情,以及当时的恶劣环境,决定让他回国治病,休养一段时间后再返馆。在此期间,由柴军武临时代办中国驻朝鲜使馆的一切事务。
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
志愿军入朝后,根据敌人分兵冒进的情况,决定立即改变原防御作战计划,而采取在运动中歼敌的方针,以一部在黄草岭、赴战岭地区钳制东线之敌,以主力于西线歼灭敌人。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柴军武临时代办和倪志亮大使分别在前方和后方密切关注战事的发展。
第一和第二次战役胜利后,中国驻朝鲜大使馆迂回平壤。不久,倪志亮不等身体康复,就返回平壤,主持使馆工作。
伤病交加回国休养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将近一周年之际,志愿军政治部致电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建议以10月25口即同美国侵略军交战之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1951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建议。外交部也发文通知了倪志亮大使。9月10日,周恩来致电倪志亮,要其将有关美军准备在朝中军队后方登陆的八条情报面交金日成。
1952年初,周恩来考虑到倪志亮的身体状况,决定倪志亮回国休养,改派外交部司长甘梦陶担任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甘梦陶乘火车到安东,倪志亮专门派使馆的吉晋车来接甘梦陶去平壤。
这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防止敌机骚扰轰炸,便于转移,倪志亮将整个使馆在建制上分为前梯队和后梯队。倪志亮率领前梯队在此主持工作。一等秘书李石、二等秘书兼武官刘向文在西浦后梯队主持工作。前梯队的驻地在金日成首相的驻地附近,距平壤约有八九公里的山场里,地形比较隐蔽。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倪志亮大使所担负的工作量是繁重的。
甘梦陶到达平壤的当天,见到了倪志亮大使。倪志亮的住所很简单,可以说很简陋。在一个仅十余平方米的居室里,中间隔一火墙,火墙的一侧是他的卧室,另一侧是他的工作室与会客室。室内有部电话机,可直通金日成首相府和志愿军总部、开城代表团及国内有关单位。倪志亮握住甘梦陶的手,笑着说:“你别看这里条件很简单,但彭总路过平壤时,也常在此停留歇息。”甘梦陶知道倪志亮患肺气肿、哮喘病不适合山区生活,也笑着回答:“大使都能住,我们更能住。”接着,甘梦陶向倪志亮汇报了离京前总理和外交部的指示精神。倪志亮也向甘梦陶介绍了朝鲜当时的战况与人员分工等情况。
第二天,倪志亮大使偕甘梦陶临时代办一同去见金日成首相。因相距不远,徒步十余分钟即到达。倪志亮向金日成致问候以后说:“我因病本政府召唤即将离任回国,特前来向首相辞行。”金日成首相对倪志亮大使离任表示婉惜,并说:“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大使在此工作期间,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给大使同志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倪志亮亦表示惜别之情后,向金日成介绍说:“甘梦陶同志今后为使馆的临时代办,接替我所担负的工作。”金日成首相对甘梦陶含笑表示欢迎,并请倪大使回国后代他向毛主席和周总理致以衷心的问候,感谢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无私援助。甘梦陶也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向金日成首相转达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热情问候。金日成表示非常感谢。当倪志亮和甘梦陶离开时,金日成首相亲自送他们到门外。
第三天早晨,倪志亮大使离开朝鲜,使馆工作的担子便全落在甘梦陶的肩上。奉调回国前,倪志亮大使因为在朝鲜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不负党中央重托,较出色地完成了所交给的任务,为抵抗美国的侵略、增进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受到朝鲜人民及金日成首相的肯定,被授予朝鲜最高奖赏——一级国旗勋章。这对倪志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立下的特殊功勋是一个最好的肯定。回国后,倪志亮担任中国人民***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后缀:外交部:中方应邀派高级别代表团出席朝鲜国庆75周年庆祝活动并访问朝鲜,双方正在协商具体安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